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使用胰岛素如何避免低血糖

转载 来源: 糖尿病网 2012/10/18 8:43:26 举报/反馈

  胰岛素虽然是生物制剂,但它也有副作用。胰岛素的副作用有多种,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水肿、眼屈光变化、注射部位硬结和脂肪萎缩等,其中以低血糖最为常见,也最重要。

  低血糖时病人可有头晕、出汗、心慌、手抖、饥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如果病人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用血糖仪测定血糖。如果测定结果在4毫摩尔/升以下,应该立即进食少许甜食,并继续监测血糖,直到血糖维持在安全水平。如果没有条件快速测定血糖,可按低血糖处理。对于严重的低血糖,在简易处理后应立即就近送医院抢救。

  为了减少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好注射剂量以前胰岛素的注射多采用普通注射器,容易搞错剂量。目前多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不仅提高了精确度,也减少了出错的机会。不过,有时由于粗心大意,也可能会弄错剂量。此外,如果注射者视力或认知能力不佳,也容易弄错剂量。所以,视力或认知能力不佳者应尽量避免为自己或为他人注射胰岛素。

  2.掌握各种胰岛素的使用时间速效、短效和预混胰岛素必须在餐前注射,换言之,这三种胰岛素注射后必须进食适量的食物(如果血糖特别高也可以不进餐,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果这三种胰岛素注射后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进餐,可引起低血糖。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注射后则不需要进餐。

  3.尽可能保持饮食恒定病人饮食的波动可引起血糖发生相应的波动,容易出现低血糖。所以我们要求病人尽可能保持饮食恒定,面对美食要克制自己,面对不可口的饭菜也要按量进食。如果因某种原因胃口不好,进食较少甚至不能进食或出现腹泻,则速效、短效和预混胰岛素必须减量甚至停止注射。

  4.注射前仔细核对药名和剂量如果同时使用两种胰岛素,注射前应该仔细核对,千万不能搞错。例如,采用3+1模式的病人如果将速效或短效胰岛素当成中效胰岛素在睡前注射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

  5.注射后如果运动可适当减量注射胰岛素后如果运动应适当减少剂量或进食少许,以免发生低血糖。而且要避免注射部位的运动,因为这样会加快胰岛素的吸收,从而增加低血糖的风险。例如,胰岛素注射在上臂外侧要避免进行引体向上和投篮一类的运动,注射在腹部应避免进行仰卧起坐一类的运动。

  6.坚持自我监测血糖病人的胰岛素需要量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应该坚持自我监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血糖的升高和低血糖。新近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尤其需要监测血糖,因为随着血糖的控制,病人的胰岛B细胞功能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人需要的胰岛素剂量可随之减少。通过血糖自我监测,可及时发现这一现象,通过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可避免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几乎是胰岛素治疗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但是,注意以上细节可减少低血糖的风险并尽可能避免严重低血糖。

(责编:严毓芳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1型糖尿病治愈有希望吗?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疾病,此病大多为儿童或青壮年发病,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1型糖尿病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才能保持血糖的稳定,没有治愈的希望,同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防止发生低血糖。

Q:低血糖会给糖尿病治疗带来什么障碍?

可以说,低血糖和高血糖就像一个“跷跷板”,那么你越想把血糖控制在低位,那么患低血糖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治疗的话取得良好的平衡是关键。  那么影响低血糖的因素,主要还是和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的,如果病程长,长期使用降血糖药物,那么自然风险还是很高的。另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也会造成一定的低血糖,这种风险可能要比使用胰岛素低,但不是没有。  那么提到低血糖,它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比如听力的损害,记忆能力的损害等等。我们也做过比较,低血糖的患者死亡率要高于普通患者的死亡率。糖尿病的两个权威机构证实的结论也是如此。因此对于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情况还是很多的。那么反过来也提示我们,在进行强化治疗的时候,特别需要血糖仪。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对于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几率是明显增加的,比症状如胸痛、心梗等。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知道低血糖可能会有哪些症状,这个实际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饿了,饿到受不了时的那种感觉”就是低血糖。

Q:低血糖会给糖尿病治疗带来什么障碍?

您好,影响低血糖的因素,主要和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的,如果病程长,长期使用降血糖药物或者使用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导致低血糖风险会加大。低血糖会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身体健康比如引起听力的损害,记忆能力的损害另外有研究表示,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