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春困”小妙招。

过度手淫危害大?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包皮过长影响受孕?

男性40岁性欲下降?

最近搜索

给孩子喂药的几大方法与禁忌

转载 来源: 际通宝医药网 2012-9-19 9:19:13

  只要一打针吃药,很多宝宝就哭闹不止,这也让爸爸妈妈头痛不已,如何让宝宝乖乖吃药成了难题。对此,这里就有几位热心而且聪明的妈妈总结出给孩子喂药的好方法,各位家长不妨效仿一试。

  一、玩“吃药游戏”,诱导孩子。

  小强妈妈:我和小强一般会玩“吃药游戏”。先拿两片钙片当做练习,我吞一片,宝宝吞一片,看谁吃得又快又好。刚开始时,宝宝吞不下去,把钙片含在嘴里,感觉味道还不错。慢慢地训练几天,宝宝终于学会把药片直接放入口中,不加品尝就立即把药片吞下去。

  二、为药换包装,转移宝宝注意力。

  朵朵妈妈:朵朵3个月大了,平时乖得很、白白胖胖的、很惹人喜爱,但是一到吃药的时候就有“抵触”,我就特苦恼。经过几次试验,我找到了一个好办法换个瓶。孩子虽小,但他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是很高。每次一把药瓶靠近她,她就知道。所以,我把药取出来,换个漂亮的包装,这样能吸引宝宝就以为自己吃的不是药的注意力。

  三、用果丹皮作“饵”。

  壮壮妈妈:取一根果丹皮,把它对半切短,然后将半张果丹皮摊在孩子伸出的舌头上,然后再给壮壮喝中药。因为果丹皮又酸又甜地包裹住舌头,孩子几乎没尝到药味,药汁就已经顺着果丹皮上面流进喉咙了。至于那半张果丹皮,如果孩子愿意,就把它当零食吃掉,如果不愿意,扔掉的话也不算太浪费。

  另外,同样的有一些常见的喂药方法不科学,不可取。

  一、妈妈治病,不遵医嘱

  给宝宝吃阿斯匹林有可能会引致雷尔综合征,令宝宝的脑部和肝脏受损。要小心防范的是:药物也许含有一些成分虽非名为阿斯匹林,却原来是间接含有阿斯匹林成分的。所以最安全的办法还是由医生开药。在服用药水时要注意摇匀,因为需要把各种成分混合一起。

  二、果汁冲药,影响药效

  不少妈妈知道宝宝怕药苦,就把药兑在果汁里,果汁的果味盖住了药的味道,宝宝就爱喝了,但实际上把药兑在果汁里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无法不能确定药物是否会和果汁产生反应。这样给孩子服药,不但会影响药效,还可能会造成不良反应。所以,如果孩子不爱吃药,可以选择儿童用的果味型药剂。

  三、捏鼻子灌药,存安全隐患

  孩子生病本来就容易哭闹,而给孩子喂药更是加剧不良情绪。对此,有些不耐心的父母就直接捏着孩子的鼻子,迫使孩子张口,硬灌药。其实硬灌反而不好。一是会在孩子的哭叫声中吐出来,孩子受罪,大人着急;二是灌不好可能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伤害身体。

(责编:黄莉莉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如何让孩子乖乖吃药?有什么经验分享?

经验1:从“下颌部”喂药不会呛咳。  给孩子喂药,成人都是参照自己吃药的方式———张口、灌药、吞下。但半岁以下的孩子吞咽功能不完善,灌药虽然简单,却难免太急引起呛咳和呕吐,并不是好方法。要让小宝宝比较轻松地吃药,姿势一定要正确。先把宝宝的头抬高,让脸侧偏,然后将勺或吸管从下颌部(口腔靠下牙的一侧)伸进去慢慢喂药,勺或吸管不要急着拿出来,等孩子把药吞下了再拿出来。  经验2:鼓励大孩子自己吃药。  孩子到了2岁,多半已经学会自己用勺。这时孩子生病,除非身体很虚弱,如果精神和食欲还不错,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吃药并给予赞扬。一旦孩子觉得自己吃药是很勇敢的事,今后就不害怕吃药了。不过,这有赖于从小的潜移默化。譬如孩子小时,不愿意吃药,家长不忍心强迫,想着孩子不吃就算了,生病可以打针,结果强化了孩子不吃药的想法,毕竟打针的副作用和风险性要比吃药高很多。有的家长则把吃药当成惩罚手段,孩子不听话就吓唬说要吃药,还强调是苦药,孩子当然更加不愿吃药。  小孩3至6个月时,要适当给他们喝多种口味的果汁和汤水。像苦瓜汁、番茄汁、西洋菜汤、芥菜汤(汤要是滚汤,里边不加盐)等,略略有些酸或苦味,让孩子慢慢适应不同食物的味道,等到生病吃药的时候,自然就不怕苦了。另外,家长什么东西都带头吃,对孩子也有很好的影响。  经验3:孩子吃药呕吐咋办。  孩子小时吞咽功能不好,吃奶都会吐,吃药更是如此。这种呕吐是无意识的,只要是喂药后不久,吐掉的药量都要及时补回,否则达不到药效。但3岁以上的孩子吃药呕吐常常是家长惯的,孩子不愿意吃,吃药就觉得恶心,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所以也要从小引导,方法和上面讲的差不多。有的孩子实在不肯吃药,嫌药苦,特别是片剂的药,可以用孩子爱喝的果汁、蜜糖水、葡萄糖水兑着吃,但果汁或糖水的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量来控制,否则也会失效。牛奶可能和药物起反应,不建议和药物掺在一起。  经验4:吃药要谨遵医嘱。  所谓谨遵医嘱,就是要严格听从医生的指导,医生说药吃多少次、多少量,一定不能随意加减,减了没有药效,加了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反应。  每次的药量需要精心计算好。只有在吃药立刻呕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补回相应的量,否则该吃多少就是多少,就是吃药后半个小时呕吐了也不用加。医生若一次开了好几种药,只要没交代分开吃,通常都可以把几种药混在一起吃,但要注意搭配后不能放太长时间。  另外,思密达和吗叮咛必须在饭前(含喝奶前)半小时吃,前者是让肠黏膜形成保护膜,后者是促进胃肠排空,不提前吃就没有效果。但多酶片是开胃的药,要和食物一起吃才有作用。其他消炎、清热、退烧的药物,饭后吃即可。若孩子频繁呕吐,则最好在两餐之间吃药。  最后,要强调一点,除了退烧药,不要把孩子的药常备在家,小孩不舒服应该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

Q:如何让宝宝乖乖吃药不吐药

经验1:从“下颌部”喂药不会呛咳。 给孩子喂药,成人都是参照自己吃药的方式———张口、灌药、吞下。但半岁以下的孩子吞咽功能不完善,灌药虽然简单,却难免太急引起呛咳和呕吐,并不是好方法。要让小宝宝比较轻松地吃药,姿势一定要正确。先把宝宝的头抬高,让脸侧偏,然后将勺或吸管从下颌部(口腔靠下牙的一侧)伸进去慢慢喂药,勺或吸管不要急着拿出来,等孩子把药吞下了再拿出来。 经验2:鼓励大孩子自己吃药。 孩子到了2岁,多半已经学会自己用勺。这时孩子生病,除非身体很虚弱,如果精神和食欲还不错,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吃药并给予赞扬。一旦孩子觉得自己吃药是很勇敢的事,今后就不害怕吃药了。不过,这有赖于从小的潜移默化。譬如孩子小时,不愿意吃药,家长不忍心强迫,想着孩子不吃就算了,生病可以打针,结果强化了孩子不吃药的想法,毕竟打针的副作用和风险性要比吃药高很多。有的家长则把吃药当成惩罚手段,孩子不听话就吓唬说要吃药,还强调是苦药,孩子当然更加不愿吃药。 小孩3至6个月时,要适当给他们喝多种口味的果汁和汤水。像苦瓜汁、番茄汁、西洋菜汤、芥菜汤(汤要是滚汤,里边不加盐)等,略略有些酸或苦味,让孩子慢慢适应不同食物的味道,等到生病吃药的时候,自然就不怕苦了。另外,家长什么东西都带头吃,对孩子也有很好的影响。 经验3:孩子吃药呕吐咋办。 孩子小时吞咽功能不好,吃奶都会吐,吃药更是如此。这种呕吐是无意识的,只要是喂药后不久,吐掉的药量都要及时补回,否则达不到药效。但3岁以上的孩子吃药呕吐常常是家长惯的,孩子不愿意吃,吃药就觉得恶心,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所以也要从小引导,方法和上面讲的差不多。有的孩子实在不肯吃药,嫌药苦,特别是片剂的药,可以用孩子爱喝的果汁、蜜糖水、葡萄糖水兑着吃,但果汁或糖水的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量来控制,否则也会失效。牛奶可能和药物起反应,不建议和药物掺在一起。 经验4:吃药要谨遵医嘱。 所谓谨遵医嘱,就是要严格听从医生的指导,医生说药吃多少次、多少量,一定不能随意加减,减了没有药效,加了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反应。 每次的药量需要精心计算好。只有在吃药立刻呕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补回相应的量,否则该吃多少就是多少,就是吃药后半个小时呕吐了也不用加。医生若一次开了好几种药,只要没交代分开吃,通常都可以把几种药混在一起吃,但要注意搭配后不能放太长时间。 另外,思密达和吗叮咛必须在饭前(含喝奶前)半小时吃,前者是让肠黏膜形成保护膜,后者是促进胃肠排空,不提前吃就没有效果。但多酶片是开胃的药,要和食物一起吃才有作用。其他消炎、清热、退烧的药物,饭后吃即可。若孩子频繁呕吐,则最好在两餐之间吃药。 最后,要强调一点,除了退烧药,不要把孩子的药常备在家,小孩不舒服应该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

Q:婴儿如何吃药

服药必须严格遵守服用方法、药量及服药时间。当然,如果到了吃药时间孩子还在睡觉,也不必太拘泥于此。当医生没告诉服药时间时,最好在饭前喂孩子吃药,这样不容易引起呕吐,婴儿可以在服药后喂奶。如果不遵守药的使用方法,可能不会出现所期望的药效。医嘱所说的饭前意思是在饭前30分钟以前。饭间是指在两顿饭之间。饭后是指吃完饭过30分钟左右。睡前服药一般指临睡前9点左右服药,以便睡眠时继续药效。治疗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和治疗在黎明时分容易恶化的哮喘药一般都在睡前服用。当孩子症状出现了变化而要改变用药量时,必须请示医生。很少有孩子喜欢吃药,所以在喂药方法上也须下点功夫。婴儿如果服用粉状药物,可以加点温开水调成糊状,抹在婴儿口腔壁上,然后喂孩子一些凉白开水或果汁。如果药的味道不好,可以放些白砂糖或果汁混在一起。糖浆类药物有时瓶底会有沉淀,所以服用前应稍微摇一摇药瓶,注意不要摇得药液起泡。按照刻度,倒出一次服用的量。不能用嘴对着瓶口喂药,要用喂药专用杯或奶瓶来喂。如果没有喂药专用的奶瓶,也可以用小匙或吸管等。喂药时,从嘴的一边向脸颊内侧一点一点地将药液滴入嘴里。如果药的味道很苦,喂药后给孩子喝些果汁或牛奶。如果孩子大了,也可以用杯子喂药。服解热剂后发生呕吐要观察1小时,如果不见退烧,应该在服一次。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