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夏季烈日炎炎 找对方法预防中暑

转载 来源: 寻医问药网 2012/7/6 23:20:48 举报/反馈

  每年夏季,各地有不少的中暑事件发生,盛夏防暑是人们的必备常识。眼下正值盛夏,酷暑炎炎,中医支招帮您预防中暑,你一定要学两招。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上述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较高。

  对高温环境不能充分适应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极易发生中暑。此外,在室温较高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年老体弱、肥胖者也易发生中暑。通常,湿热(气温高和湿度大)环境较干热(气温高和辐射强)环境更易发生中暑。促使中暑的原因有:①环境温度过高: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②人体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③散热障碍: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④汗腺功能障碍:见于系统性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每年夏季,各地有不少的中暑事件发生,我国南方气温高,湿度大,发病率更高。媒体报道,2004年7月2日至3日两天内,广州由于高温持续,至少有39人中暑死亡,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20岁的小伙子,他们当中有的是菜贩,有的是清洁工,也有家中中暑死亡的,多为环境狭窄,不透风,未安装降温设备。中暑是一种公共卫生事件。

  临床表现:

  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短时间内可恢复。

  2、轻度中暑:由于造成中暑的因素未改变,以上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体温往往在38℃以上,大量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或出现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呼吸快浅等表现,如及时处理,往往数小时内恢复。

  3、重度中暑:汗闭(即汗腺衰竭)是重症中暑的特征。可分三型:

  (一)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活动停止后常发生肌肉痉挛,主要累及骨骼肌,持续约数分钟后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二)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热应激时,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可有明显脱水征: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体温轻度升高,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根据病情轻重不同,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过程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三)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神志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有专家总结,下列八种人容易中暑

  1.老龄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

  2.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长期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3.婴幼儿、: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4.心血管病患者: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容易中暑。

  6.感染性疾病患者: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7.营养不良的人: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8.正在服药的患者: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中医学认为中暑是指因夏季在高温或烈日下劳作或处于气候炎热湿闷的环境,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卒中脏腑,热闭心神,或热盛伤津,引动肝风,或暑闭气机所致。按其临床表现和特点分属于“暑风”、“暑历”、“暑痉”、“阳暑”等证。 中医学有“阳暑”、“阴暑”的述说。《景岳全书》:“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疼烦燥,肌体大热,大喝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证。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阴暑者,因暑而受凉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荫,或以乍寒乍热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皇甫中《明医指掌》:“至于素富贵之人,其性不耐寒暄,每至暑月,即池塘水榭出安其身,浮瓜沉李以供其口,环冰挥扇,以祛其热,。。。寒不流而肌腠密,愈侵而阳不发,卒然昏眩,寒热交作呕吐腹痛,为夏月感寒,非中暑也”。 现代消暑条件好,空调、冷饮应有尽有,休闲消暑熬夜,少不了享受空调喝冰啤酒,啖烧烤之类,因此 “阴暑”患者也不断增多。已不限于体虚的老人、小孩和肥白少动之人。即使是青壮年夏月感寒也常见。“空调病”属于“阴暑”。 盛夏防暑是人们的必备常识。在外劳作者应准备好防暑药品,如龙虎人丹,清凉片,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素体阳盛者多吃西瓜、绿豆、苦瓜等寒凉之品,脾胃虚寒者宜多食姜,及扁豆、莲子等。避免烈日下强力劳作和劳作时间过长,亦避免冒雨劳作,吹空调和冷饮消暑适度,不在出汗时直吹电扇和空调,更不能汗出入水中或洗澡。方可保夏天无中暑之虑。

(责编:黄俏红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