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首剂剂量减半:先抑后扬

转载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2011/9/19 10:41:23 举报/反馈

  我们生病服药时,医生也许会特意交代,某药在吃第一次时要剂量减半,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就是所谓首剂减半。

  首剂减半是一种特殊的用药方式,有些药物根据其作用特点,第一次服用的剂量必须减半,为的是避免首剂效应。所谓首剂效应,是指病人首次服用常规剂量的某种药物时,意外出眩晕、心悸、虚弱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血压迅速下降、意识丧失、心力衰竭等。首剂效应一般发生在少数特殊体质的病人身上,但对易发生首剂效应的药物要非常警惕,首剂减半就是一种防范措施。

  最容易产生首剂效应的是降血压药中的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这一类药物也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当α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倍他乐克等)或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合用时,更易发生首剂效应。另外,首次服用的剂量越大,首剂效应的发生率就越高。因此,病人在服用α受体阻滞剂时,应注意以下事项:首次用药的剂量要小,可为常规剂量的1/4~1/2。以后再逐渐增加用药剂量。最好避免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如果病人在用α受体阻滞剂前已使用利尿剂治疗,最好在停服利尿剂一天后,再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果因病情需要,病人在服用α受体阻滞剂时,必须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则应在医生的监护下应用。

  部分病人服用常规剂量的心痛定(硝苯地平片),也会发生首剂效应,因此,心痛定也可以考虑首剂减半。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为什么吃药时会有首剂加倍或首剂减半的要求?

首剂加倍的道理何在?以抗生素为例,首剂加倍相当于给致病细菌或其他微生物“重量级的第一击”,这好比拳击格斗中,
首先出重拳打倒对方,从而在气势上占优势,把握主动权。从药理学角度来说,首剂加倍的目的是在病菌繁殖初期,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有效值,起到杀菌、抑菌作用。如果首剂不加倍,就不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会给病菌快速繁殖留下时间,从而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延误疾病的治疗。  首剂加倍作为对付疾病的非常规武器,医生不会轻易使用,这是因为:
第一,医生会选择特定的药物,众多药物中只有少数药物才能首剂加倍。
第二,不是对所有病人的药物治疗一律首剂加倍。
对于高龄、肝肾功能衰退或年幼者,往往常规剂量就能达到理想用药效果,如果首剂加倍,可能反而会对机体造成更大的损害。有些人对首剂加倍的概念不太理解,以为是平生第一次服药时需使药量加倍,其实并不是这样。任何药物停药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都会慢慢降低直到没有,因此下次服用时,仍然要首剂加倍。  首剂减半,先抑后扬:与首剂加倍相反,有些药物根据其作用特点,必须首剂减半,为的是避免首剂效应。所谓首剂效应,是指病人首次服用常规剂量的某种药物时,意外出眩晕、心悸、虚弱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血压迅速下降、意识丧失、心力衰竭等。首剂效应一般发生在少数特殊体质的病人身上,但对易发生首剂效应的药物要非常警惕,首剂减半就是一种防范措施。最容易产生首剂效应的是降血压药中的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这一类药物也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当α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倍他乐克等)或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合用时,更易发生首剂效应。另外,首次服用的剂量越大,首剂效应的发生率就越高因此,病人在服用α受体阻滞剂时,应注意以下事项:首次用药的剂量要小,可为常规剂量的1/4~1/2。以后再逐渐增加用药剂量。最好避免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如果病人在用α受体阻滞剂前已使用利尿剂治疗,最好在停服利尿剂一天后,再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果因病情需要,病人在服用α受体阻滞剂时,必须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则应在医生的监护下应用。

Q:哌唑嗪首剂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哌唑嗪首剂综合征的治疗:治疗:(1)剂量必须按个体化原则,以降低血压反应为准。(2)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合用时,降压作用加强,较易产生低血压。合用时应调整剂量以求每一种药物的最小有效剂量。为避免这些副作用的产生,可将盐酸哌唑嗪减为1~2mg,每日3次。(3)首次给药及以后加大剂量时,均建议在卧床时给药,不做快速起立动作,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反应。(4)肾功能不全时应减小剂量,起始剂量1mg,每日2次为宦。肝病患者也应减小剂量。

Q:哌唑嗪首剂综合征是什么病

这是一种服用药物后由药物引起的病症,哌唑嗪首剂综合症是指第一次服用哌唑嗪后产生的反应,大概会在吃药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发生。剂量不一样,发生概率也不一样,第一次服用的剂量越大,哌唑嗪首剂综合症出现的可能性越大。 如果患者服用哌唑嗪后出现首剂综合症,应立刻停止服药。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