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如何护理新生儿

家庭医生在线 2016/11/24 8:24:30

每个新生儿宝宝都是最可爱的天使,照顾好宝宝的确是件十分消耗精力的事,往往新晋爸爸妈妈会忙得焦头烂额。希望这七个锦囊可以帮助新手父母更好地照顾新生儿宝宝。

新生儿护理常犯的五大误区

一、让婴儿整夜睡觉

经常会听到年轻的父母欣慰地感叹:真是谢天谢地,出院回家的第一个晚上,宝宝可乖了,甜甜地睡了一整夜。而儿科专家对此的第一个反应则是:天啊,怎么能让宝宝这么睡!专家说,两周内的新生婴儿是不能整夜睡觉的,父母必须每隔四个小时喂食一次宝宝。新生的婴儿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进食,会发生脱水。况且,假如婴儿一觉能睡八小时以上,很有可能是患了严重的黄疸病,婴儿过于困倦,以至于无法唤醒自己用啼哭来要求进食。专家表示,四小时的进食习惯应该至少持续两周以上,直到婴儿的体重有了明显的增加后,才可以让其安睡一整夜。

二、忽略婴儿的进食要求

有些父母会严格地按照时间表来安排婴儿的进食。专家表示,其实婴儿在吃东西方面比大人要聪明,不论是母乳喂养的婴儿还是奶粉喂养的,他们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饱了。父母只要掌握每四小时进食这一大原则即可,早点儿晚点儿完全可以根据婴儿自身的需要。

三、将婴儿带入拥挤场所

有些父母喜欢带着婴儿去逛拥挤的商场,或是高朋满座地为孩子办满月酒席。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是相当错误的,将稚嫩的婴儿暴露在充满细菌的环境中,婴儿易引起发烧,这一点就很麻烦,因为婴儿发烧不论严重程度都必须送到医院让医生诊断,但更为麻烦的是,婴儿在这个时期接触的细菌可能会引起致命的感染。

四、将婴儿禁闭家中

将婴儿带入拥挤的场所不是个好主意,但整整六周都将婴儿禁锢在家中也是错误的。整天在家中面对不会说话只会啼哭的孩子,母亲容易患上产后抑郁,这对母婴的健康都极为不利。专家建议,可常带着新生儿去不太拥挤,环境较好的地方散步,这样不仅能使妈妈精神愉悦,还能增加宝宝的免疫力。

五、不相信自己的直觉

有时候虽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妈妈却心神不宁怀疑宝宝是不是病了。可不幸的是,很多时候她们都听从了周围人的劝说,认为宝宝没事,从而耽误了及时送医院救治。专家强调,妈妈们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怀疑宝宝有病就要及时送往医院。

新生儿护理方法

保证舒适的温度

过多的包裹会导致热度散发不出去,可能会引起宝宝发热。新生儿正常的体温不应该超过37.5摄氏度。

减少刺激,保护宝宝的肌肤

新生儿腋下、脖子、大腿根部还有尿布包裹的区域,容易出现皮肤问题,需特别注意查看和保护。

保证物体洁净柔软,不要有硬质的拉链,有标签的需要去除。接触新生儿要洗手,尽量不要让父母以外的人亲新生儿,不要直接嘴巴去喂食。

新生儿湿疹,需要保持皮疹周围干燥和清洁。如果皮肤已经出现破皮,就不能用爽身粉,会加重症状。

妈妈需要戒海鲜类和蛋奶类食物。可以用茶油或者橄榄油护理皮肤局部,如果症状还是没有好转,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新生儿皮炎,要及时送医院处理,因为有些细菌感染引起的皮疹会引起较严重的全身疾病,所以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其他情况。

勤换尿布,不要红屁股

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每天选一个时间段让宝宝不用尿布包裹,让小屁股透透气,晒晒太阳;配合臀部护理油往往恢复的很快。

读懂宝宝的大便

新生儿的大便是墨绿色至黑色的胎粪,一般在3-4天后逐渐转换为草绿色的大便,然后很快转换为黄色大便。如果宝宝生下来24小时还没有排大便就需要求助医生。

宝宝正常的大便应该是松软的淡黄至金黄色,每天可以有1-5次。母乳喂养的宝宝粪便会更软,次数会更多。

如果宝宝大便次数和形态突然变化,都要及时就医。

及时喂奶,拍背少呕吐

要做到及时、足量喂养。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每日按照宝宝需要喂养即可。如果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需要注意,奶瓶、配奶的用具都需要清洁消毒,泡奶粉的大人也需要洗手清洁之后才配奶。

奶嘴要选择合适的大小,方便吸吮。喂养的量要随天数逐渐增加。宝宝由于胃肠发育不是很成熟,容易出现溢奶、呕吐等情况。喂养的时候,尽量让宝宝上身竖立起来,喂完奶让宝宝靠在大人身上,帮宝宝拍击背部,让宝宝把吃下去的空气通过打嗝排出来,可以减少呕吐的几率。

保持肚脐干爽清洁

宝宝的脐带生下来会由医生结扎。一般在7-14天左右脱落。住院期间会有医护人员帮助护理,出院后需要家长注意查看肚脐。如果肚脐湿湿的,有分泌物,需要用棉签护理肚脐,清除脏的东西,保持干燥。

察颜观色防黄疸

正常新生儿一般在生后的3-5天出现黄疸,生后7天左右开始消退,一般生后14天内完全退干净。如果出现得过早,消退得过迟,或者黄疸程度太厉害,都需要医生检查处理。

(责编:黄婉雯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