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频道新闻动态

关心失独老人 爱心细心并重

转载 09月25日 来源:光明网

广州市老人院慈心大楼设置失独老人专区“爱心家园”情况,原本是为了解决城市里日益凸显的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可孰料此举却遇冷,这家开放一个多月的名为“爱心家园”的“失独专区”至今无人入住。报道出街后,如何关心失独老人的问题引起公众议论。

为失独老人开设专区,让他们得到更多更好地照顾,方案构想者初衷无疑是良好的,为什么好心没有“好报”,失独老人不领情?恐怕就在于“标签化”给老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示强不示弱、显美不显丑、报喜不报忧……正常状态下,谁也不愿意向人们袒露自己不堪的一面(除非,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用它可以唤起同情、获得资助,如行乞者),人都有自我保护心理。这种心理特征在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文化中成长者身上呈现不同特点,有着不同强度。就像公车上为长者让座,大多数长者乐于接受,但也可能有个别长者不愿意,不觉得自己真的老到要人让座的地步。

回到话题,让失独老人住进专区,无疑是在他们头上贴上“标签”,告诉其他老人:我们是特殊群体。“失独”本来就是人生不幸,是许多失独老人余生不愿提及的隐私、无法言说的痛,“标签化”可能就是一种“次生灾害”,再次被揭开渐渐结痂的伤口,无异于“二次伤害”。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老人用豁达战胜悲痛,用禅意参透人生,不介意敞开心扉,如杨绛先生,以《我们仨》祭奠先她而去的女儿钱瑗。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悲天悯人是人类与其它动物最大区别之处。关心特殊群体,关爱弱势人群,都是人类精神高贵的表现,但“好心”与“好事”之间,还藏着一些决定成败的细节,“标签化”便是最容易犯的小错,最容易忽略的细节。譬如“送温暖”,一大帮人拎着一袋米、一桶油或者还有一个红包,又是照相又是录影,还要对方说感恩戴德的话,有没考虑过受施者感受?高校贫困生,张榜公布名单寻常,有的学校甚至还专门修建“贫困生楼”,大学生年轻气盛不服输,被贴上“贫困”标签、住进“贫困生楼”是一种什么滋味?再如为残障人士举办的就业、征婚专场,负面作用在于固化了残障人士弱势地位……一位坐在轮椅上参加电视选秀的女孩子说过:“我希望用实力赢得票数,而不是因为坐在轮椅上获得大家认可”。以优越姿态、强势心理关爱他人,容易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刺激乃至伤害,从而减损关爱的效益。

好心办好事,不妨多点同理心,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心理学家发现,无论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人更是如此,需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了解对方所需所想,不要强人所难。哪怕你认为关爱是无私的,也要考虑对方的感受。社会有爱心是好事,如果再加点细心,大爱将会更臻完美。

(责编:邹春媚 )
分享
相关资讯 更多
相关问题
相关健康数据
热门头条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