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乳汁可满足宝宝营养需求

家庭医生在线 2015/8/21 13:37:12

在日常生活及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很多不能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问她们为什么没有坚持给宝宝母乳喂养,她们中有些人说,听说人奶是没什么营养的,所以宝宝一出生没给他吃人奶。还有些喂了一段时间就中断喂奶的妈妈们也说,听说奶水吃过几个月后就没有营养了,不换奶粉孩子怎么够营养。于是,她们均因担心孩子吃人奶营养会不够而选择了放弃母乳喂养,其中不乏六个月内甚至新生儿期(28天内)就停止喂奶的事例。那么,妈妈的奶水真的是没有营养吗?奶水吃过几个月后真的就不能提供宝宝成长所需要的足够营养了么?其实不然。

母乳是婴儿出生数月内天然的最好、最合适、最安全的食物。纯母乳喂养可以完全满足婴儿6个月内的所有的营养需求,6个月后,纯乳类喂养不能满足其需求,请大家注意此处的乳类是指包括母乳,配方奶等,而不仅仅是母乳,如果宝贝是配方奶或混合喂养(配方奶+母乳)喂养,此时也是需要进行食物转换,也就是老百姓平常讲的添加辅食。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基金会推荐母乳喂养到2岁及以上,这对于婴幼儿的发育及成长无论是从营养方面还是心理发展上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母乳中含400多种成分,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包括各期/各次的成分、分泌量,甚至每一滴的成分都会有所不同。妈妈分娩后4-5日以内分泌的乳汁为初乳;6-10日为过渡乳;11日-9个月的乳汁为成熟乳;10个月以后的为晚乳。初乳量少,呈淡黄色,含蛋白质高(主要是免疫球蛋白)而脂肪低,维生素A、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丰富,并含有初乳小球,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抗感染能力十分重要。

很多研究结果以及详细的数据表明,1岁以上的宝宝仍旧可以从母乳中获得相当数量的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有更多的脂肪和乳量来配合宝宝的生长需要。比如448毫升的母乳就能满足1-2岁宝宝对维生素A、B12、C的大部分需要,其他可以通过固体食物获得。下面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母乳的具体成分变化及作用:

1、脂肪:人体需要的三大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脂肪是乳汁中变化最大的物质,随着每个生长阶段、每一餐的饮食情况、乳房里面乳汁的存量,是刚吃过,还是正好有满乳房的奶,脂肪含量都有变化。还有前乳后乳的区别,每次吃奶时最开始吃到的前乳里脂肪最少,蛋白质含量高,而后乳里脂肪含量则较多,当宝宝长大些后,含量会自动下降。另外,母乳中的脂肪是很多物质的总称,如用于神经组织发育的胆固醇,促进脑部发育的Omega-3脂肪酸、DHA、ARA,消化脂肪的脂肪酶,而不是仅仅像配方奶里面的单一的脂肪。母乳喂养的时间越长,就越能防止儿童期和成年后出现高血压和高胆固醇,乳汁中的高含量胆固醇为婴儿在断奶后更好地适应胆固醇打下了基础,母乳喂养的婴儿智力表现更好,可能要归功于母乳中的DHA和其他脂肪酸,这些有利于脑部发育。

2、蛋白质:每种动物的乳汁都是根据动物的种族不同而具有特异性和活性,也是最适应这种生物的。比如牛的乳汁蛋白质含量比较高,3.3%左右,这是因为牛的幼崽需要通过大量的蛋白来实现肌肉的快速成长,能够站立,承重。牛有四个胃,消化功能也很大。而母乳的含量为0.9%左右,且一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人类出生时是比较不成熟的,需要频繁的哺乳及照顾,人乳的蛋白质含量低,易消化,这样可以适合消化能力弱的婴幼儿,更适应人类母亲及时照料自己的婴儿。因此,人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低,才是适合人类婴儿需要的。

3、免疫物质:乳汁中的蛋白质里面有很多具有活性,如免疫球蛋白、酶,都是对孩子非常有益的。免疫物质可以给孩子提供免疫保护,提高抵抗力,在整个哺乳期,从出生到离乳,始终存在,并且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母乳还会随着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环境抗体来保护宝宝,如妈妈感冒了,乳汁中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保护宝宝。食物转换以后,母乳中的各种酶及酶的活性都有所改变,如溶菌酶及其他特殊的蛋白质,更能保护添加固体食物的宝宝。母乳中有活性的白细胞能有效杀死肠道中的有害细菌,同时还包含很多有助于宝宝生长和发育的激素。从各种研究结果发现,在不添加任何辅食的情况下,婴儿吃母乳时间越长,或者吃母乳且适当增加辅食的孩子其各种感染发病率就越低,即使发生了感染,其严重程度也明显较轻,另外,吃母乳6个月就可以有效防止婴儿期常见感染。从总体上看,只吃母乳的孩子比吃奶粉的孩子身体更健康。

4、乳糖:人类乳汁里的乳糖是所有哺乳动物里面最高的,帮助大脑的发育。人的认知水平是所有哺乳动物里面最高的,与乳糖含量有很大关系,同时乳糖含量能促进婴儿肠道中乳酸菌的生长,有助于排出更“好闻”的大便,防止肠道感染。

5、维生素和矿物质:

乳汁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生物利用率很高,尤其是其中的钙、铁、锌,50%-75%的铁能被婴儿吸收,同时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平衡,保证了宝宝很好的吸收。乳汁中的钙既能满足6个月内的需要,也能满足开始食物转换后的宝宝的大多数钙的需要,配合辅食中的钙,无需再额外补充钙剂。另外,配方奶中列出的钙含量可能比母乳中的高一倍,但是吸收率还不如母乳的一半。虽然奶粉中可能包含过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利用率却不如母乳高,同时一种物质过多会影响宝宝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母亲的乳汁对于宝宝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也就是说,人类妈妈的奶是最适合人类的宝宝,牛妈妈的奶是最适合牛宝宝的。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宝宝生病,它甚至会成为宝宝唯一愿意接受、唯一可以消化吸收的食物。妈妈的乳汁的营养肯定是可以满足您宝宝的营养需求,并对他毕生影响深远。还有一点必须要提醒各位妈妈,长期母乳喂养是正常的。

专家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颜斐斐护士长

本文指导医生:
颜斐斐

颜斐斐 主任护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

擅长疾病:儿科疾病护理[详细]

(责编:黄婉雯 通讯员:林惠芳)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如何保存母乳

一、如何保存母乳?1、3至5天内要食用的母乳可冰在冷藏室。2、储存下来的母乳要用干净的容器。如消毒过的塑胶筒、奶瓶、塑胶奶袋3、储存母乳时,每次都得另用一个容器。4、给装母乳的容器留点空隙。不要装得太满或把盖子盖得很紧。5、成小份(60毫升至120毫升)存放,这样方便于家人或保姆根据婴儿的食量喂食且不浪费,并且在每一小份母乳上贴上标签并记上日期。二、保存母乳的细节操作1、先将宝宝一次喝奶所需的量装入集乳袋内,放凉后置于冰箱保存。2、密封后应写上日期及容量。3、装了母乳的容器应避免放在冰箱门上,以免冰箱门温度不稳定,乳汁容易变质。4、可将母乳袋用保鲜膜包好,放在独立的保鲜盒或密封袋内,再放入冷冻柜,可避免受到其他食物影响,破坏乳汁的新鲜度。5、食用前先冷藏解冻(冷藏时应放在冰箱内层),或直接放在室温下解冻。6、解冻后应轻轻摇晃,让乳汁及脂肪混合均匀。7、直接以袋子隔温水加热,或将解冻的母乳倒入奶瓶隔水加热回温。8、不可用微波炉或煮沸法来加热母乳,以免破坏乳汁的营养成分。9、解冻后的母乳勿再次冷冻,应在一天内食用完,以免乳汁变质。10、集乳瓶使用后应清洁消毒,以免奶垢残留滋生细菌。三、储存母乳的注意事项1、母亲在挤奶前必须洗手。2、乳汁可以在冰箱中冷藏储存或者冷冻储存。请将吸出的乳汁放在奶瓶中密封盖好,或者3、放在母乳存储杯中并盖好;3、如果乳汁吸出后是要喂给BB吃的,那么必须使用消毒过的吸奶器吸奶;4、乳汁吸出后必须马上冷藏;5、乳汁在冰箱中最多只能冷藏储存48小时(不要放置在冰箱门上),冷冻储存3个月;6、如果你白天要往在冰箱中冷藏保存的乳汁中添加新吸出的乳汁,那么必须使用消毒过的容器,而且最早吸出的乳汁的保存时间不能超过48小时;7、不要将解冻后的母乳再次冷冻;8、不要在冷冻保存的乳汁中加入新鲜乳汁。另外,母乳不能用微波炉加热,最好是使用温奶器加温.重新加温后的母乳营养损失非常小,妈妈不必担心宝宝会营养不良.

Q:如何提高母乳质量呢?

有些妈妈产后身体太虚弱,饮食不当,甚至担心带小宝宝,导致乳汁分泌和乳汁质量大打折扣。哺乳期母亲每天摄入的水必须达到2000-3000毫升,以便为哺乳期婴儿提供足够的牛奶。哺乳期母亲必须每天摄入足够的营养,以获得更好的乳汁分泌。所以,哺乳期如何提高母乳质量?1.对于营养良好的哺乳期母亲,如果她们在哺乳期控制饮食,因为她们害怕发胖,这也会降低母乳质量,减少母乳分泌;对于营养不良的哺乳期母亲来说,补充营养非常重要,尤其是增加热能和蛋白质的摄入,这可以增加母乳和质量。2.哺乳期母亲多喝营养粥和汤,既能补充营养又能补充水分,又能弥补怀孕和分娩期间大量的营养和水分流失。鲫鱼汤、猪蹄汤、炖鸡汤、牛奶、小米粥、瘦肉粥等,都能促进乳汁分泌,提高乳汁质量。3.哺乳期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是提高母乳质量的好方法。当你感到舒适时,可以自然地吃吃饭,身体也能收到母亲需要分泌更高质量的乳汁的指令。假如哺乳期总是愁眉不展,那么无论是饮食哺乳,都会受到影响。

Q:吃什么可以让母乳变多?

一般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以让母乳变多,另外还需要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促进母乳的分泌。 母乳分泌是需要大量营养的,主要的营养是蛋白质,可以多吃一些瘦肉、豆制品等食物促进乳汁的分泌,另外要注意多喝一些汤类的食物。促进乳汁分泌,还需要注意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多让宝宝吸吮等方法,如果乳汁特别少,应及时就诊。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母乳营养 母乳 乳汁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