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人贵自然之中医的文化特点概要

转载 来源: 2345网址导航 2013/8/29 8:05:56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无疑是这种文化的受益者。有人说中医是绿色医学、时间医学是不无道理的。在《黄帝内经》形成之前,不少思想家、养生家就注意到人的生老病死和自然万物紧密相连,《管子·形式篇》主张:"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人只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

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他们把不为名利,全力救治,潜心医道,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 中作了全面总结。他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是医生最应忌讳的,如果行医以收取绮罗财物,食用珍肴佳酿为目的,那就是一种无视“病人苦楚”的“人所共耻”、“人所不为”的行为。他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看作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看作是医生的最可宝的贵财富。

所以,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人都要一视同仁,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人着想。对“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娃,怨亲善友,华夷智愚”,都要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治疗中的风险,“不得赡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病人的痛苦,“若己之心,深心凄枪”,不避“昼夜寒暑,饮渴疲劳,一心赴救”;对“有患疮痰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嫌脏臭。他说:“如此,可谓苍生大医,反之,则为含灵巨贼。”这种医学上的人道主义,正是对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墨家的“兼爱”、佛家的“慈悲”等人文观念的具体体现。

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金元时期朱震亨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调养,平时注意调养,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调养。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微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中医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学主张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类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中医学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

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盛则阴虚,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动静结合的恒动观。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蠢”。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人。《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人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的特征,人体的每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中医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性,修身理论,吸收了道有气功为医疗气功。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保健之大旨。

(责编:朱凯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古代中医有肺癌吗

你好,古代时期的诊断水平是有限的,无法对肺癌的疾病进行确切的诊断的,传统的中医一般可以诊断为肺痈或者肺痿等方面的疾病,治疗也主要是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等治疗为主的。

Q:银川军大皮肤病医院怎么网上挂号

银川军大皮肤病医院,医德医风被作为医生考核之首,成为医生们行医的规范。医院专家团队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结合中医特色诊疗,成就了银川军大皮肤病医院的卓越成绩。

Q:医德何在?😡

008686886,你好!首先祝你身体健康!我来和你谈谈“医德和医术”的问题。医德观是医学的一大特色。纵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以及后代名家著作,他们无不重视医德的修养。从医学潜能学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只崇尚他们优良的职业道德观,而且要看到其隐涵的医疗价值。医德观是医学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医疗效果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若能在此认识基础上去实践进一步弘扬之,才能不负先贤之苦心,更好的弘扬祖国医学。医务人员的高水平医德修养,是调动医患双方潜能的理想途径。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同其它医疗方法相提并论。是医学潜能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医学医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素:其一,对医学工作的积极态度;其二,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三,对待患者的诚信态度;其四,自身内在优良气质的培养;其五,社会公德心的培养。细察这五个要素无不影响医疗效果的获得。1)对医学工作的积极态度与疗效一个医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医学工作的积极态度,源于对医学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全身心的投入,并由此而产生对医学工作持久而浓厚的兴趣。唯有持久而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之产生终生热爱并战斗在这一领域的具体行动,才能达到“青衿之岁,高尚药典。自首之年,未尝释卷“的致学境界。纵观历代名医从医的背景可知:一是文人从医。在仕途不利的情况下萌发学医救人以表夙愿,因其具备了阅读医书与理性思考能力,阅读困难较小,易于培养医学兴趣;二是自己身患顽疾,久治不愈而寻求自救,在面临自己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强烈的求生欲望就容易激发学医兴趣;三是重要亲属患病或病死之后,由于特殊的情感激发了学医兴趣;四是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接受医学熏陶,为承家训而产生学医兴趣;五是一些具有特殊天赋者,因偶然的机缘表现出浓厚的医学兴趣;由于这些特殊背景使之产生浓厚的医学兴趣,使钻研医学具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表现出从医的积极态度,从而促使其发奋学习与实践,使其学术达到一定高度,充分发挥出医者自身的潜在能力,产生超人的学术成就与疗效。2)严谨而勤奋的治学态度与疗效孙思邈日:“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这些名言提示:医学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没有一个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行的。大多有所建树的医学家都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善于实践,不断总结,勇于创新,终生奋斗,献身于医学事业的人。正是他们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奉献精神,造就了其学术成就,产生良好的临床疗效,吸引了众多患者就医,为其进一步实践创造条件,因而使其学术思想建立在扎实的实践基础上,充分地调动了医者自身的潜能,其疗效自然得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要求从医者要具有比较宽泛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知识结构,所谓:“上知天文,中晓人士,下通地理。“这就说明,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是需要终生学习的。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毅力和严谨、求实、勤奋学习的精神,就会成为医术平庸的医生。“庸医杀人不用刀!”这就是对医术平庸的医生疗效的评价。3)医务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与疗效医务人员是否具有“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样的精神情操。对于医术的提高至关重要。因为,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必然目标明确,学有动力。“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必能千方百计为患者排忧解难,容易调动医生本人的潜能,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医术,创立新说。另一方面,医者之至诚,必须会感动患者及其家属,有利于配合治疗,有利于调动患者的潜能,增强其抗病能力,最终战胜病魔。4)医务人员个人内在气质的培养与疗效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与其健康状况、体态、精神、学识、口语表达等因素有关。古代医学家大多都是健康长寿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其一生注重养生之道有关。古代养生是一专门的学问,包括肉体(生理)、心理、道德、学识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训练。试想,一个体质健康,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知识丰富,乐观大度,温文尔雅,举止端庄的医生,与体质瘦弱,精神疲惫,缺乏意志,动辄唉叹,知识贫乏,悲观丧气,不思进取,语言粗暴,目中无人的医生相比,给患者带来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呢?这是不言而喻的。古代养生之道非常类似于现代的健康教育。它要求达到的是:人的生理、心理、道德和人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和谐状态。所以,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理应先于做到,而后才能帮助患者做到。总之,一个心身健康的医务人员,他的健康形体与内在的气质修养结合在一起,会给予患者一种健康美的感受,愉悦的信任感。能给患者展示出生命的活力,从而利于激发患者求生欲念和康复的信心。在某些时候甚至超过药物的治疗效果。这就是一些病,不同的医生用相同的药物而疗效大不相同的根源所在。5)医务人员的社会公德心与医疗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生必须是社会公共道德的模范遵守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医务人员需要达到的更高标准。所以,要想做一名好医生,就必须先从学会做人开始。如果连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心都没有的人,他还能成为一个具有高超医术的医生吗?一个合格的医生,除了热爱医学工作,严谨治学,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注重自身修之外,还应该具有为社会、为人类负责的精神。所谓“大医医国,其次医人”的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治身、齐家、治国安邦的具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医者应该自觉培养自己关心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健康,自觉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秩序。把治疗和防范疾病都当作自己神圣使命来对待。要牢固树立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关爱社会,就是关爱自己的家的理念。因为,人类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是这一整体上的一个细胞,一个细胞的病态极有可能影响整体的功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医学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很容易产生:“只重个人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只重医术,不重医德。”的偏执心态。我们担任救死扶伤之责的医务人员,必须头脑清醒,站稳足跟,因为,这是我们本来应有的品质。总之,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要深刻认识医德观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医德建设和医疗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古人:“德成而(于)先,艺成而后”、“艺也者,德之精华也。”的深刻道理。抛弃那种唯设备、唯药物,只爱病而不爱病人的错误行为。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研究和治疗对象,是一个有思维,有情感,有美的需求的活人。所以,我们在的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工作中,千万要考虑到人的生理功能与心理活动的统一性问题。这是我们的医学臻于完美而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摘自(现代医药)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点击“采纳为答案”。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