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诊断糖尿病要“点面结合”

家庭医生在线 2011/7/18 13:52:01 举报/反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陈燕铭

  陈燕铭,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特诊医疗中心主任,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委。主攻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机制研究,尤其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内红细胞与糖结合的血红蛋白,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率,人体血液内红细胞的更新周期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主要作用在于反映糖友较长时间内血糖的总体控制指标。并且,在关注糖化血红蛋白的同时,仍不可忽视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糖化血红蛋白

  反映平均血糖水平

  血糖检测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因此,不少糖友对血糖的检测十分重视。血糖的测定方法很多,包括扎手指、测定尿糖以及静脉抽血。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静脉抽血所测定的血糖值。

  但是,血糖检测只能反映某段时间内的血糖指标,例如糖友在空腹和饭后分别检测血糖,之间的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而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则是反映糖友3个月至半年内,血糖控制的总体概况,测出的是一个较为平均的血糖指标,对此医生可以依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数据,对糖友实施具体的治疗方案。

  血糖指标

  仍是诊断主要依据

  与血糖检测不同的是,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反映的血红蛋白与糖结合的百分率,例如糖友被检测出血红蛋白中,有50%跟糖结合,那50%就是糖友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这也反映糖友血糖非常高,糖分过多地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的氧分吸收率和物质解离能力会降低,使得组织器官严重缺氧,无法充分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使组织器官衰退。

  就目前糖尿病诊断中,血糖指标还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指标。相对于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费用比较高,因此,我们提倡糖友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频率为3个月至半年左右进行,从而以宏观角度观测血糖的总体平均水平。在诊断糖尿病的时候,需要兼顾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而不可只注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而忽略了血糖监测。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必须控制在7%以内,但具体的数值还需要根据糖友的年龄进行划分,如妊娠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要求比较严格,需要控制在6.5%左右。但像7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伴有其他病症的情况下,可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上调至8%。

(责编:李波祺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糖尿病有什么症状?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及糖尿病并发各种感染等。糖尿病慢性病变有:糖尿病性脑病、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糖尿病足、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骨关节病、糖尿病性曰腔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糖尿病肠病、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等。这些慢性病变与糖尿病的轻重程度似无明显关系。有些轻型及无症状的糖尿病人,可在典型糖尿病症状出现前,首先出现心脑血管或神经病变,其发病率与病程长短、开始治疗迟早、治疗效果的好坏似有密切关系。 因此糖尿病要及早尽快治疗。

Q:糖尿病会不会遗传?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症。 因为糖尿病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人亲属中的高,故说明糖尿病有遗传倾向。 英国Pyke观察单卵双胞胎糖尿病达20余年,1982年他总结了200对单卵双胞胎糖尿病的调查分析。 其中单卵双胞胎糖尿病的一致性(即两个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里都患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为90.6%,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为54.4%,说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更为显著。 糖尿病有遗传倾向,双亲均是糖尿病者,其子一代并非100%都患糖尿病,仅有5%得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有糖尿病,则子一代患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隔代遗传。 研究工作表明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突变。且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须有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发生糖尿病。

Q:糖尿病糖尿病糖尿病糖尿病糖尿病

您好,建议糖尿病患者首先要到当地正规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血糖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各类并发症等。并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和运动的调整控制血糖。必要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控制血糖,切忌私自用药。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