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转载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2009/4/10 11:33:45


  在公众场合,孩子不懂事发脾气,跟他有理说不清,这时很多被气坏的父母会忍不住当众斥责甚至打骂。相信多数父母是出于两种心理:一是想制止孩子的不好行为,二是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虎丘实验学校的钱梨老师用一件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告诉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无论如何,不该当众羞辱孩子,这对孩子的身心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钱老师在一篇“教师博客”中写了这样一件事:坐在公交车上,忽然,一个刺耳的声音在车子前座响起。 “老师说你没做作业。 ”话音未落,一巴掌扇在孩子的脸上。我惊呆了,像傻了似的看着他们。 “你为什么不做作业? ”“如果不说明天就不要上学了,阿婆不会逼你的。 ”大概也就短短的两分钟,那个自称阿婆的人,在小孩脸上连着扇了四巴掌。我把包提起,想穿过人群去阻止这件事。但是,没等我站起来,那个阿婆忽然不说话了,也不打人了。车厢里只听见孩子的抽泣声。

  这是一个白胖的小男孩,八九岁的样子,我看见他眼睛里的愤怒和痛苦。那个阿婆是个瘦小的老人,短短的卷发有些凌乱,巴掌大的脸上戴着一副小眼镜。我盯着他们看了很久,心里觉得很痛苦,为小男孩遭受的羞辱,为阿婆的“权力”。我没来由地想到了哪吒。小时候看哪吒割肉还骨的故事,一直不很明白。但这一刻,我忽然知道了。他残暴的父亲羞辱了他,但是他不能羞辱给予他生命的那个男人。于是,他选择将身体还给他,一刀一剐,一寸寸,将所有的骨与肉交还给那个给他生命的男人。这样之后,他才能以平等的姿态站在父亲的面前,为他所受的羞辱讨还公道。

  一个孩子没有做作业,可以有很多方法帮助他纠正这个错误。为什么要当着那么多陌生人的面,羞辱这个孩子呢?我不知道这个阿婆是怎么想的,也许,她满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她正在严格地管教着自己的孙子,她在行使她的“教育权”。可我只想说,我的阿婆没有打过我,没有羞辱过我,她只是无私地给予我爱,我没有因此而变坏,我很好,我很善良。我知道我的好和善良不是被巴掌打出来的,那是因为我的亲人爱我,我也爱他们,所以我爱这个世界,我因为爱而充实快乐。可是,这个阿婆在干什么,她用响亮的巴掌扇去孩子的自尊自爱,她究竟想让这个孩子学到什么?

  这篇文章给了闲云很多震撼,其实类似的事情生活中经常可见,父母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气急败坏,口不择言,甚而当众大打出手。也许有些父母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向公众表示,自己是个知书识礼的好家长,同时也希望公众的威慑力让孩子妥协。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孩子再小,也是有自尊心的,而一旦自尊受损,将在他以后的人生中都留下难以磨灭的伤害。

  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也许这些原因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里那是很严重的事情,这是由孩子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不了解原因当众批评孩子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使他产生逆反抵触情绪,使教育很难继续下去。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要试着理解他,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可以先听听他的想法,帮助他分析问题从而逐渐学会解决问题。比如可以试试用眼神、手势等进行暗示;或者用冷处理让孩子自己去调解,等事后再找孩子谈;还可以把他带到避开人的地方问明原因再进行教育。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就是这样,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株幼苗,需要小心的呵护,父母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环境场合,切忌当众,特别是用一些贬低、羞辱的言语或动作,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责编:张燕君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家长多和孩子沟通,平时多和孩子

---百日学通课题组在体罚逐渐减少的当今社会,父母的言语虐待反而在增加。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一个逐渐限制父母体罚权的现代社会里,父母很可能将失落的体罚权改成语言虐待,通过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胁性的语言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种,奴隶主式威胁。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剥夺孩子的自主可能。比如,父母对很小的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把你扔掉。”这种威胁会导致小孩子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对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说:“你吃我的,用我的,你有什么资格对我说话。”“这个家里我说了算,你给我闭嘴。”  第二种,死亡威胁。有些父母口无遮拦,似乎不说出“死”字就不过瘾似的,让孩子极度恐慌。比如,“你再哭,我一巴掌打死你”;“看你这么不争气,我一头撞死算了”;“你这么不听话,我不想活了。”这种语言虐待很容易催生孩子“走极端”的病态心理。  第三种,羞辱式贬低。某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当期望无法满足时,便说出刻薄挖苦的话来贬低羞辱自己的孩子,比如:“你自己去照照镜子看,一副白痴相”;“我也不知道上辈子作了什么孽,生出你这么一个低能儿”;“你考那点分数,还有脸回家”;“你现在的脸皮怎么比脚底皮还厚呢”。  第四种,嘲讽式贬低。某些父母毫无顾忌地讽刺嘲笑自己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比如:“瞧你那德性,一脸熊样,简直就像一只蛤蟆”;“我怎么看你怎么不顺眼,你是不是哪里缺根筋”;“你小孩子懂个屁,先把自己的鼻涕擦干净再说。”  父母的这种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那些连大人都无法承受的语言虐待,孩子怎么可能承受得起?面对无法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语言虐待,孩子必然会通过各种病态心理将内心的委屈反映出来,而最后的苦果还是要父母来承担。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否则,等到将来自己的孩子出问题,再找心理医生时,你就会体会到加倍的麻烦和折磨。

Q:怎样与孩子沟通

---百日学通课题组在体罚逐渐减少的当今社会,父母的言语虐待反而在增加。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一个逐渐限制父母体罚权的现代社会里,父母很可能将失落的体罚权改成语言虐待,通过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胁性的语言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种,奴隶主式威胁。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剥夺孩子的自主可能。比如,父母对很小的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把你扔掉。”这种威胁会导致小孩子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对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说:“你吃我的,用我的,你有什么资格对我说话。”“这个家里我说了算,你给我闭嘴。”  第二种,死亡威胁。有些父母口无遮拦,似乎不说出“死”字就不过瘾似的,让孩子极度恐慌。比如,“你再哭,我一巴掌打死你”;“看你这么不争气,我一头撞死算了”;“你这么不听话,我不想活了。”这种语言虐待很容易催生孩子“走极端”的病态心理。  第三种,羞辱式贬低。某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当期望无法满足时,便说出刻薄挖苦的话来贬低羞辱自己的孩子,比如:“你自己去照照镜子看,一副白痴相”;“我也不知道上辈子作了什么孽,生出你这么一个低能儿”;“你考那点分数,还有脸回家”;“你现在的脸皮怎么比脚底皮还厚呢”。  第四种,嘲讽式贬低。某些父母毫无顾忌地讽刺嘲笑自己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比如:“瞧你那德性,一脸熊样,简直就像一只蛤蟆”;“我怎么看你怎么不顺眼,你是不是哪里缺根筋”;“你小孩子懂个屁,先把自己的鼻涕擦干净再说。”  父母的这种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那些连大人都无法承受的语言虐待,孩子怎么可能承受得起?面对无法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语言虐待,孩子必然会通过各种病态心理将内心的委屈反映出来,而最后的苦果还是要父母来承担。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否则,等到将来自己的孩子出问题,再找心理医生时,你就会体会到加倍的麻烦和折磨。

Q:5岁的小孩子为什么还是不懂与人沟通

---百日学通课题组在体罚逐渐减少的当今社会,父母的言语虐待反而在增加。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一个逐渐限制父母体罚权的现代社会里,父母很可能将失落的体罚权改成语言虐待,通过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胁性的语言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种,奴隶主式威胁。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剥夺孩子的自主可能。比如,父母对很小的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把你扔掉。”这种威胁会导致小孩子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对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说:“你吃我的,用我的,你有什么资格对我说话。”“这个家里我说了算,你给我闭嘴。”  第二种,死亡威胁。有些父母口无遮拦,似乎不说出“死”字就不过瘾似的,让孩子极度恐慌。比如,“你再哭,我一巴掌打死你”;“看你这么不争气,我一头撞死算了”;“你这么不听话,我不想活了。”这种语言虐待很容易催生孩子“走极端”的病态心理。  第三种,羞辱式贬低。某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当期望无法满足时,便说出刻薄挖苦的话来贬低羞辱自己的孩子,比如:“你自己去照照镜子看,一副白痴相”;“我也不知道上辈子作了什么孽,生出你这么一个低能儿”;“你考那点分数,还有脸回家”;“你现在的脸皮怎么比脚底皮还厚呢”。  第四种,嘲讽式贬低。某些父母毫无顾忌地讽刺嘲笑自己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比如:“瞧你那德性,一脸熊样,简直就像一只蛤蟆”;“我怎么看你怎么不顺眼,你是不是哪里缺根筋”;“你小孩子懂个屁,先把自己的鼻涕擦干净再说。”  父母的这种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那些连大人都无法承受的语言虐待,孩子怎么可能承受得起?面对无法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语言虐待,孩子必然会通过各种病态心理将内心的委屈反映出来,而最后的苦果还是要父母来承担。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否则,等到将来自己的孩子出问题,再找心理医生时,你就会体会到加倍的麻烦和折磨。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