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转载 苏晓波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论坛 2006/4/29 1:45:40

人的本性真的“难移”?


总期 号:192

出版年月:2000年2月

栏 目:卷首寄语

标 题:人的本性真的“难移”?

作 者:苏晓波

编 辑:未名

关键 词:


  一位署名为“孤独无助的读者”给编辑部的信里写道:“我是个有严重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的人。这些缺陷对我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影响很大。我很想改变,也做过各种改变性格的努力,但都失败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古语越来越得到应验。

您能不能给我一个确切的答复:人的性格能不能被改变如果人的性格不能被改变,我也就不再瞎忙乎了。如果能够改变,我该如何进行”其实,这是个带有普通性的问题。我们请专门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苏晓波医师谈谈他的看法。

习惯就是人格

若要解开“性格之谜”,我们就必须对于人的性格有一些了解。所谓人的性格,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一整套习惯,包括情感或情绪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比如,有的人就习惯于发怒、有的人习惯于忧愁,这就是情感习惯;有的人习惯于多疑、有的人习惯于幻想,这就是思维习惯。我们平常,就是凭借着这些情感和思维习惯来判断别人的性格。比如,对于多疑的人,我们会说:“他这个人太偏激、太敏感。”对于易怒的人,我们又会说:“他呀,性格不好、脾气不好。”

其实,我们偶尔都会有发火或多疑的时候,只有某种情绪、情感或思维屡次出现,成了这个人的一惯表现和习惯,人们才会把它和一个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

只有核心人格是独特的

一个人在一生中会形成很多习惯,或者说,人的习惯和性格会形成很多侧面,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习惯和人格。心理学把这种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人格称做“主人格”或“核心人格”。像“大智若愚”、“含而不露”、“多愁善感”、“脆弱”、“乐观”、“忧郁”、“内向”或者“外向”,都是我们用来描述主人格或核心人格的词汇。当提起某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人的主人格。

性格反应都是自动完成

人的性格的第一大特征,就是自动性,或者说本能性。意思是说,凡是性格性的东西,不需要记忆、指挥或者控制,只要有相应的环境或刺激出现,就一定会自动出现相应的情绪和思维反应。比如,有一种“奴婢型人格”,由于有强烈的劣等感的情感与思维习惯,不管见了谁,都会自动想到:“我不如他,我必须低着头。”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反省一下,甚至能够发现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是不符合现实的。但是,下一次,见到别人的时候,还是会迅即做出习惯了的自动反应。

人的性格相对恒定

性格的第二大特征,就是性格反应的“恒定性”。意思是说,与性格相对应的情感与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基本上长期保持恒定不变。比如,你与一位中学同学在20年后突然不期而遇。表面上,你发现他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与他饮酒畅谈,你会发现这位同窗好友骨子里根本没有变化,只是服饰变了、地位变了、面具多了而已。当你把他的服饰、地位和面具统统剥光之后,你会意识到“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性格还是那个性格、人依旧还是那个人”。

人的性格为什么具备“自动性”和“恒定性”的特征呢

生命的头5年——性格形成的关键

性格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际环境塑造出来的。这个人格塑造和形成过程,从出生的时候开始,至5岁左右基本完成。确切地说,到了5岁左右,人格塑造已经基本上完成了80%,或者说到了5岁,一个人的人格已经基本定型,其余部分要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塑造。

性格——父母性格的拷贝

有些人会想,那些性格变态或扭曲的人,童年一定经受过重大精神创伤或打击,给这些人的记忆和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判断,有一部分是对的。但是,某种性格的形成,往往不一定具有那么多戏剧性。它往往是一点一滴、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慢慢地形成。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假如有一个特别爱生气、爱发脾气的母亲,平均每天当着孩子的面发一次脾气,5年就是1800次,试问,哪个孩子在多达1800次的熏陶和影响下,能学不会发怒呢更何况,儿童的头5年是学习情绪反应和思维方式的最佳年龄段。因而,谁抚养孩子、谁和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谁就是孩子性格的缔造和决定者。如果人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野兽就成了孩子性格的缔造者。“狼孩”即如此。

性格改变的惰性来自改变者自身

性格是一种固定的适应环境的模式。人们会围绕着从小形成的性格,建立与自己的性格相应的人生哲学体系,坚定不移地保护自己的人格。比如,多疑的人信奉的是“怀疑一切”;具有负罪感的人相信“因果报应”。这种体系一旦建立,就会有相应的模式与之配套。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人格体系和人生哲学,为自己相应人格的合理性寻找很多理由。如果一个人的人格被触动或需要进行改变的话,必然与本能的自动性和恒定性相抵触,必然会遇到本能的全面抵抗。这种阻力的关键来源,就在于人本身抗拒改变的本能和面对改变的不安全感。

性格改变——错过最佳期的努力

除了我们内在的抵抗之外,人格难于改变的第二个原因在于:“错过了人格改变的最佳期”。大家都知道,学习体操是有一定年龄限制的,超过了一定年龄,韧带的柔韧性差,就无法进行高难度的体操动作了,也就失去了练习体操的机会了;同样,人格也是在5岁之前最容易塑造,过了这个年龄段,由于很多情感的“神经反射弧”已经固定,改变起来将难上加难。

根据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从根本上是很难改变的,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出有限的调整”。

年龄和潜力是性格改变的资本

性格难改变,但并不是不能改变。经过艰苦努力,还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性格的改变受以下因素制约:首先,是年龄制约。性格的可塑性,与年龄成反比例。年纪越大,越难改变。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性格改变的年龄上限大概在42—47岁。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极个别人在70余岁的时候还可以做出一些性格调整。性格改变的第二个制约因素是,最初的性格是否具备改变的潜力。衡量性格改变潜力的指标有以下三方面:一、对于自己的性格缺陷是否有批判和排斥力——即是否“自我失谐”;二,对于改变自己的性格是否具有足够的精神能量;三、对于性格改变的承受力——即是否具备一定强度的自我功能。

生活和时间是性格的最佳雕塑师

性格发生改变的核心机制,就是在寻求改变的内在驱动力之下,通过环境刺激或者生活经历塑造人格。换句话说,生活和时间是性格的雕塑师。这还可以分为自然经历、心理治疗经历、宗教体验等几方面。生活经历,还可以被分为日常体验和超常体验。所谓超常体验,就是强度超常的、接近人忍受极限的体验,比如濒死感或死亡体验、极度冷热、孤独、饥饿、危险体验等等。有一少部分人,就是在极度超常的生活体验的刺激下,改变了人格、改变了生活态度、改变了人生观。日常生活的体验,对于性格的塑造效果,必须天长日久才能发现。心理治疗经历和宗教体验,不是人的性格能否改变的关键。最关键的,是人本身的改变潜力、改变欲望和改变能力。

“彻底改变人格”——徒劳无益

世界上没有最好或最坏的性格。每种人格,都有其独特的适应性。没有任何一种人格需要被彻底改变。我们想要改变的,只是矛盾、不适应、于己于人不利的那部分人格特征。我们不是要重建人格,而是要修改、重新搭配和组合人格。只要一个人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足以证明,他人格中的大部分是健康和适应的。“彻底改变人格”不太可能,也没必要。

改变性格的三大要点

改变的要点有三。首先是,在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暂时接受自己的性格缺陷。自责和自卑不会给自己带来丝毫益处。况且,性格缺陷不是自己的错,它是父母亲的“杰作”。我们只是命运的承受者和改变者。

其次,完全接受了自己之后,就是冷静的分析自己性格的所长所短,尽可能扬长避短。

第三点,就是学会等待和寻找机会。所谓等待,就是充分意识到“改变是一个时间函数”。有时候,听其自然,就是最佳的改变方式。所谓机会,包括超常的生活经历、心理治疗等外界的帮助。机会总是出现在准备好了的人面前。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责编:常虹 )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怎么能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是心理学的内容,指的是对自我的认知,评价的能力,是情商(EQ)的表现之一。如何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我认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心要静,不能浮躁。人只有在冷静的时候考虑问题才能不被情绪所左右,所以冷静是前提。其次,要多接触社会,多学习各种方面知识,多解决一些困难的事情,有了这些积累,对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有益处的。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去充实自己,不至于夜郎自大,因为只有不断的求知,人才能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然后对自己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总之人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不断完善

Q:抑郁症能自我治疗吗

抑郁症能自我治疗,自助疗法最合适的是森田疗法和认知疗法,因为简单易学且实用。至于森田疗法的资料你可以看抑郁症的森田疗法。至于认知疗法,你可以看改变的理由,这是美国一本认知疗法的自助读物,非常受欢迎。

Q:人的大脑为什么会有意识?

我个人认为自我意识是后天的,有关大脑构造不好谈,由于我并不专业,并不是学医的。我个人对“自我意识”的理解是:侵权人对自身各种情况的理解和认知,这是可以调节行为的。所以好的自我意识针对个人的个性与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好的自我意识相反。它是由社会行为呈现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自我意识还包含着自己对社会或者自己对世界附近世界的清晰认知和心态。态度决定做任何事,因此自我意识对于个人而言还是十分重要的。自我意识还体现在认知,情绪,信念等几个方面。期待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